【 第一幕墻網 】
未來的建筑設計理念,都是建造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、更生態(tài)的作品。有時候,有些建筑用了很多玻璃幕墻,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記者姜智鵬| 上海報道 “20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到那么多汽車,每個人都是騎著自行車上班,這是很好的運動,而且很環(huán)保,但是到了現在大家都覺得騎自行車上班是不可想像的。所以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應該是整個城市通盤考慮的問題,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” 羅伯特·A·M·斯特恩,自20世紀60年代領導發(fā)起建筑界“后現代主義”運動之后,一直被業(yè)界尊崇為后現代主義風格建筑設計的鼻祖。已連續(xù)3屆擔任耶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的斯特恩,于2011年獲得了有“建筑界的諾貝爾獎”之稱的“理查德H德里豪斯獎”。 不過,相較于他獲得的那些專業(yè)而拗口的獎項名稱,斯特恩的作品更為人熟悉:美國帝國大廈、洛克菲勒中心、美國第二大總統圖書館,以及紐約目前價格最高的豪宅---中央公園西15號等。 2012年開始,斯特恩開始接受來自中國的設計邀請,此時的中國城市,正擁有一個不太“榮耀”的昵稱:“西方設計師的建筑試驗場”。 斯特恩來到中國,是也要進行一項“試驗”,還是為中國的建筑界樹立一個正確的“示范”?《瞭望東方周刊》對他進行了相關訪談。 把過去和現在結合起來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現在中國一些地方急著把西方的建筑原樣復制到中國,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模仿? 斯特恩:我知道在中國有很多富人有了錢之后,甚至會把白宮的一些建筑設計的方式都拷貝到中國來,這是可以理解的,是交流的結果,在現在這個世界里,有很多國際間的交流,建筑也是其中的一種交流。 就像美國在18世紀末的時候,有很多剛剛富起來的有錢人同樣從歐洲學習了很多東西,把當地的一些建筑風格都搬到美國,這都是可以理解的,這是一個不斷進化和發(fā)展過程中的必要階段。 建筑,好比一種可以讓大家看到的語言,人們不能滿足于從一個地方把整個東西搬到另外一個地方,就像學語言一樣,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,是延伸的過程,當然中間有很多東西不適應當地的情況和要求,那么會做一些改變。 不過從過去的經驗來說,如果說是長期這么做,不管在中國、美國還是歐洲,這都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危險的操作方法,因為長期來說它會破壞當地的文化傳統。我覺得應該把學來的理念融入到當地文化中間,也把過去和現在結合起來,共同創(chuàng)造一個更加有新意的未來。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中國近幾年還出現了另一個極端:出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、丑陋的建筑。有人認為,這是中國被當成了西方設計師的建筑試驗場。你不久前也接受了來自中國的設計邀請,你也打算實驗一些前衛(wèi)的理念嗎? 斯特恩:你剛才提到的情況,不是一個問題,而是一個現實。在過去的10到15年,是一個設計師實現個人夢想的時代。有些建筑是比較成功的,但也有城市和它的文化為此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,這就是就像剛剛你所說的把城市當成試驗場和娛樂場地的結果。 我本身并不贊成這樣做。好在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,近些年來大家都有意識的去保護傳統建筑,就像大家知道的,北京呼吁保護一些胡同和住宅結構,這些都非常重要。 在我自己的作品中,一直在強調自己是一個現代化的風格,當然我也會在尊重現代的城市化進程中,想辦法把原來的城市結構風格重新找回來,讓它在我的新作品中再現出來。這個想法是在近幾年常常被大家所忽略的。 不久前,我接受了大連中航國際廣場的項目邀請,這是我在中國的第一個綜合體。對我來說在我事業(yè)發(fā)展中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,特別是大連城市本身建筑質量和氛圍非常好,我覺得自己的某些設計理念是最后一次在這么大規(guī)模的項目上運用了。 大連本身從建筑學上來說是很特別的城市,因為它的建筑風格中間有一個很豐富多彩的組合,它從1920年來就受西歐、日式和中國本身傳統建筑的影響,所以我希望實現一種都市的融合。建筑應該很好融入整個城市的厚重文化,有一個自己的獨特身份象征。城市的構建,從建筑這個角度上來說,是不斷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,找到它中間的存在點。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中國擁有悠久而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,但在近年的發(fā)展中,這些傳統被保留的越來越少,你覺得這些傳統會被淘汰嗎? 斯特恩:說到中國傳統建筑風格,本身這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,我也非常欣賞中國的這些傳統建筑,特別是在原來的封建或者帝王時代,北京很多的作品還是非常好的。遺憾的是,有一些傳統因素中國現在沒有使用,但是在很多其他國家都已經使用了。 在我的辦公室圖書館里面也有很多關注中國建筑的書,合適的情況下,我都想把這些舊的風格重新引入我的新的作品中間。比如說大家講得比較多的四合院和有多個院子的情況,就是一種古典風格的應用。 從世界各國來看,不管古羅馬、西班牙,到處都會把自己的建筑經驗、建筑風格反復使用,不同的是每次使用的時候會有一些細節(jié)的變化,但是大體的結構、風格都會得以保留,會吸取過去的精華以適應現在的要求,在中間尋求一個最合適的呈現方式。 從建筑的表現形式上來說,也是同樣的道理,我們必須經;氐竭^去,發(fā)現過去的一些建筑中間到底蘊含著什么意義,它的一些理念、概念到底有沒有生命力,如果有的話可以在現在的新的設計方案中間進行重新使用、加工。 不能完全拋棄高層建筑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對于中國城市越來越多的現代化高層建筑,也有詬病稱他們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,人情越來越冷漠。未來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建筑形態(tài)? 斯特恩:大家近年來對高層建筑的反感越來越多,當然我自己也不是特別喜歡到處都是高層,但是中國有一個情況,因為中國人口這么多,建筑密度也比較大,特別是很多外地的人口和農村的人口都涌入城市,所以人們只能想辦法要把建筑的密度給降低一下,而不能完全拋棄高層建筑。 如何達成這樣的平衡,我使用的辦法就是綜合體,比如說在大連的項目中間有一個購物中心,而且不止一條購物街,這個購物中心的作用可以聚合人氣,不同人在這里可以買東西,休閑、娛樂、購物在一起,還有花園,在花園里面可以散布、遛狗,通過這樣的設計理念可以降低在高密度里面人對人疏離,有一種緩沖作用。 現在有更多的人開始重新賞識胡同的概念,甚至院子的概念,重新引入這些舊的傳統的概念,我們把它塑造成新的版本,在現在的建筑中間得以體現。 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應該是整個城市通盤考慮的問題 《瞭望東方周刊》: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倡導“智能建筑”、“綠色環(huán)保”的概念,你認為一個完美的建筑應該是怎樣的? 斯特恩:我覺得未來的建筑設計理念,都是建造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、更生態(tài)的作品。有時候,有些建筑用了很多玻璃幕墻,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,雖然我自己也設計過很多類似這樣的作品,但在大連項目上,我就用了很多石頭,它可以控制住建筑的質量,與窗、玻璃的設計保持一個平衡。 我在美國、巴黎的項目上都盡最大的可能去體現環(huán)保的理念。不過,整個環(huán)保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包括它的能耗,不僅是體現在它的建筑上,也要體現在這個建筑物建成后的日常運用中,從建造的過程中間就應該有一個節(jié)能的概念在里面。 整個城市中,智能建筑、環(huán)保建筑都只是一部分。整個城市節(jié)能是一個大話題,是一個整體的工程,現在不少中國人都開車上班,這個問題很嚴重,有很大的污染,造成環(huán)境方面的問題,政府應該想一些新的辦法,或者更嚴肅地考慮一些辦法來控制其發(fā)展。 20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到那么多汽車,每個人都是騎著自行車上班,這是很好的運動,而且很環(huán)保,但是到了現在大家都覺得騎自行車上班是不可想像的。所以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應該是整個城市通盤考慮的問題,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 |